“黄酒一哥”易主!古越龙山的“傲慢与偏见”
说他傲慢,是在品类王座上的尸位素餐,坐守千年文化之金山,却自满而坐吃山空;说他偏见,是偏居一隅不思进取,自居文化高位却不敢立大旗冲锋,让黄酒白白沉寂多年…如今一哥易主,黄酒品类或许将迎来一股新气!
古越龙山,这个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黄酒一哥”,就在前几天三季度报表公布之后,彻底宣告已被会稽山全面超越、一哥易主,此前还有营收作为最后的倔强,而如今连营收也被赶超,再次上演了一次黄酒领域的“茅五易位”!
这个曾有无限可能的品类领航者,本应肩负起带领整个品类突围的使命,却甘愿蜷缩在江浙沪的温柔乡里,将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活生生演变成一出“画地为牢”的讽刺剧。
我们不得不发出灵魂拷问:“老登”味浓厚的古越龙山,究竟是怎么被摘掉“一哥”这顶帽子的?
古越龙山2024年江浙沪地区收入占比高达59.26%,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超过一半的营收来自这三个省份。更讽刺的是,这一个数字在过去五年仅从60.37%下降到59.26%,平均每年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按照这一个速度,古越龙山要完全走出江浙沪,需要半个世纪!
这种区域依赖症已经病入膏肓。古越龙山在财报中恬不知耻地将“江浙沪以外的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40.74%”作为全国化成果炫耀,却刻意回避了一个残酷事实:这种占比提升更多是由于江浙沪大本营市场被会稽山蚕食导致的相对变化,而非真正的全国化突破。
2024年,古越龙山在江浙沪地区的营收被会稽山反超3.18亿元,差距从2022年的1.48亿元急剧扩大。这充分证明古越龙山在全国化进程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没有真正打开外地市场,又丢失了本土优势。
黄酒行业70%的市场集中在江浙沪,而古越龙山作为行业龙头,理应率先打破这种地域局限。可现实是,古越龙山不仅没有成为破局者,反而成为这种区域困局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和维护者。它享受着江浙沪市场的天然红利,却从未真正投入资源去教育全国市场。
这种短视和保守,让古越龙山沦为地域品牌的典型代表,完全配不上“黄酒一哥”的称号。
古越龙山的管理层已经将“业绩目标”当作年度玩笑线年,古越龙山连续四年未能实现自身设定的业绩目标,这种系统性失约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2021年定下“酒类销售增长20%
,利润增长20%”的豪言壮语,最终以19.42%的增长擦肩而过;2022年目标下调至“增长12%
亿元”,结果止步19.36亿元。……这种连续失信背后,暴露的是古越龙山战略规划能力的严重缺失和目标管理体系的形同虚设。董事长孙爱保每年在业绩说明会上的承诺,慢慢的变成了投资者茶余饭后的笑料。更有投资者直言“何时才能换帅?
续“失信”的企业,还有什么资格自称行业龙头?更令人不齿的是,古越龙山在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不是从产品、渠道、品牌等根本层面处理问题,而是寄希望于财务技巧和短期行为。
亿元的拆迁补偿款在撑场面,扣非净利润仅增长5.15%。这种“卖酒4年不如一朝拆迁”的荒唐现象,充分说明古越龙山主业经营的真实困境。高端化闹剧
,高端化战略彻底失败。古越龙山始终没有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高端化不是简单定个高价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品牌价值、消费场景和文化渊源的全面支撑。茅台能够卖到数千元,是因为其独特的社交属性和礼品价值;而黄酒在消费的人心智中始终是“十几块钱的佐餐酒
”,这种认知不是靠一两个高价产品就能改变的。古越龙山企图通过价格标签来实现高端化,无异于拔苗助长,最终只能收获市场的嘲讽。年轻化溃败
“6·18”期间实现72小时销售超1000万元,抖音平台12小时破1000万的佳绩时,古越龙山的年轻化产品却仍在泥潭中挣扎。2024年上半年,古越龙山“状元红
”、“啡黄腾达”等针对年轻人的产品累计销售仅200多万元,不足会稽山同种类型的产品的四分之一。古越龙山的年轻化战略充斥着模仿和跟风的味道。
“无高低”概念。这种亦步亦趋的模仿,暴露了古越龙山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匮乏和战略定力的缺失。更可笑的是,古越龙山在年轻化营销上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2024年销售费用高达2.52亿元,却未能打造出任何一个爆款年轻化产品。
在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古越龙山主推产品的讨论度远低于会稽山。“啡黄腾达
“一日一熏”拥有4W+的讨论量。这种流量差距,折射出两个品牌在年轻人心中影响力的天壤之别。古越龙山口口声声说要拥抱年轻人,实际行动却始终与年轻人
古越龙山的问题,有着体制难转向的深层痼疾,如今的商业要突破,只能天马行空,而非按部就班。古越龙山极度缺乏市场化基因。
“大开大合”的决策风格显得沉重而低效。酒业专家付木强一针见血地指出:会稽山在市场推广和运作上相对灵活,而古越龙山做事情需要仔细考虑诸多方面,往往陷于“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局。古越龙山另一个致命问题是战略摇摆和短期行为。早在20
“高端化、年轻化、全球化、数字化”的四化战略,但四年过去,这些战略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管理层频繁变动更加剧了这种战略不连贯性,2025年以来,古越龙山已有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多位高管离职。这种人事动荡,让任何长期战略都难以持续贯彻。
在与会稽山的正面竞争中,古越龙山已经在市值、营收、利润、前景等全方位维度陷入落后境地,并且,不像是能再度夺回一哥位置的样子,至少是短期内。
月底,会稽山市值达到103亿元,远超古越龙山的86亿元;盈利能力方面,会稽山毛利率高达55%,而古越龙山始终徘徊在37%
左右,差距接近20个百分点;增长势头方面,会稽山2025年三季度营收增长21.09%
,而古越龙山却交出了-26.96%的负增长凄惨数据,甚至都快要和“老三”金枫酒业坐一桌了…会稽山和古越龙山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核心的浙江市场,会稽山上半年出售的收益5.18亿元,几乎是古越龙山
2.59亿元的两倍。这一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古越龙山不仅在外部市场拓展不力,连大本营阵地都在节节败退。会稽山的成功,恰恰反衬出古越龙山的失败。
“年轻化”双轮驱动,果断砍掉低效产品,集中资源打造爆款;而古越龙山战略分散,既要高端化又要全国化,还要保持传统市场,结果一事无成。会稽山敢于投入,2024年销售费用增长超60%,研发费用暴增
124%;而古越龙山在营销投入上畏首畏尾,2024年销售费用仅增长2.23%,研发费用更是被会稽山远远甩开。这种胆识和魄力的差距,直接决定了两家企业的命运分野。未来迷思
以上,利润增长3%以上”,这种保守姿态充分暴露了管理层的信心缺失。而会稽山则豪迈提出15%-20%的增长目标,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古越龙山或许没意识到,他究竟错过了多大的机会?黄酒行业正处在历史性转折点。工信部将绍兴黄酒列入“
,黄酒产业迎来政策东风;年轻花了钱的人低度酒、健康饮酒的需求日益旺盛,为黄酒破圈提供契机;行业集中度不断的提高,头部企业迎来整合红利。古越龙山最大的悲剧在于,它拥有行业最好的资源——
当会稽山凭借灵活机制和创新精神快速崛起,当整个黄酒行业等待龙头带领突围时,古越龙山却沉溺于江浙沪的舒适区,辜负了市场和时代的期待。正值黄酒复兴,顺应市场节奏打顺风局的时候,被会稽山夺走了一哥宝座,立规矩、分蛋糕的也将变成会稽山,数年之后,古越龙山是否会为曾经的不努力捶胸顿足!亦或者说,正是因为古越龙山作为黄酒龙头多年的尸位素餐、不思进取,才导致黄酒整个品类的偏居一隅?要知道,黄酒才是那个曾占据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主角,怎么近百年来被白酒夺了生态位、抢了文化之后,连屁都没放一个?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